close

6/28
和阿蘭跟我弟去歷史博物館去看現在正夯的米勒~


都沒看過任何一個大師的真跡,想說難得來去看看好了!


那天不幸運的我們!台北下著滂沱大雨~真的超大的!原本打算做到捷運站在走過去的我們!只好罷休~


坐計程車去!博物館外面積水耶= =~鞋都濕了!!


因為大雨的關係,沒什麼人潮!讓我們不用排隊就可以買到票了!!


接下來就給大家介紹一下米勒摟!!

<資料及圖片均來自於網路參考>


米勒出生於法國一個鄰近榭賀堡港(port de Cherbourg)的小村莊的農家。
他從小就展露繪畫的天份,並在父親的支持下走入藝術一途。
他是寫實主義的畫家,也是巴比松畫派(Barbizon School)的成員。
他於十八歲時前往榭賀堡(Cherbourg)接受藝術教育,
一八三七年前往巴黎與著名的歷史畫家德拉侯希(Paul Delaroche, 1797-1856)學習;
米勒也常常去羅浮宮,從米開朗基羅、普桑、林布蘭特的畫中臨摹學習到不少表現技巧。
不過因為與老師的學院派畫風格格不入,不久他便選擇離開,自行踏上其人生的藝術旅程。


在我個人的感覺!其實米勒受林布蘭特的影響是最深的!因為林布蘭特有光影魔術師之稱!
所以在整幅畫作的氛圍跟場景構圖!都充滿了強烈的戲劇性!
所以在看米勒的時候都圍著林布蘭特的話題....


這三幅人物畫是米勒初期的人物作品!雖然沒有頂好的!但是也為米勒帶來了基本的繪畫根基


早期的米勒,以描繪一些迎合世俗品味的性感女體和肖像畫為主。
《米勒--躺臥的裸女》1844~1845年間
畫中女子披散長髮趴臥在被褥凌亂的床上,風格甜美慵懶,也表現女體的豐腴性感,之前米勒以畫農民生活及聖經作品為主,因為賣不掉,只好接受朋友建議,改畫他所厭惡天真膚淺的「洛可可」風格,以迎合巴黎中產階級的品味。
畫中的模特兒被認為是米勒的第二任妻子勒梅爾,小米勒13 歲的她,是米勒的賢內助,替米勒生了九個孩子。藉著這段畫裸體畫的紮實訓練,也有助於日後米勒畫人物的技巧展現。

路人 改變米勒一生?
俗語說:英雄不怕出身低,大師也一樣。早年的米勒,曾以色情畫、裸體畫、肖像畫為生。
他為何改變畫風?有個著名的傳聞如此描述,有一天,在米勒展覽裸像的Deforge畫廊門口,兩個年輕人正在看櫥窗裡展示的米勒畫的「浴者」。其中一個問道:「你知道這個畫家嗎?」另一個回答:「知道啊,他叫米勒,是專門畫裸女的。」米勒聽到這段對話後,大受打擊,一回家立刻向妻子宣布他從此再也不畫裸像!從此改變畫風,走向「自然主義」。

《兩名浴者》1848
畫中一男一女是強而有力的軀體,充滿結實樸素的力道,一樣是裸體,卻已與躺臥的裸女展現不同的風格,與洛可可風格已天差地別。




一八四○年代後期,隨著法國爆發二月革命,共和政府取消沙龍展的審查型態,
米勒的創作風格才發生重大轉變,逐漸地擺脫學院派的陰影。
他回歸自己的生活記憶,以熟悉的農村景象入畫,一步步地脫離都市生活重返土地。







《播种者》米勒定居巴比松村的第一幅作品
《晚禱》-這次展覽的重頭戲之一
畫面非常簡單:在巴比松附近夏伊(Chailly )平原的田野中,在黃昏時布滿晚霞的天空下,一男一女兩個農民正以虔敬的姿態低頭禱告。
他們身上穿著樸素的日常衣服,厚重耐磨的舊衣已經褪色,腳上穿著法國農民的傳統木鞋。腳邊還有掘馬鈴薯的大叉、裝滿馬鈴薯的籃子,以及載滿一袋袋馬鈴薯的小推車。這幅畫讓人感受到它強烈的宗教氣氛,農業社會背景反倒在其次,所以米勒才決定在背景加畫一個(微小如蟻的)教堂鐘樓(夏伊教堂),並正式命名為「晚禱」。
「晚禱」不是一幅寫實主義作品,他利用光線的襯托來凸顯人物的背影和姿態,人物的面孔處於陰影。一男一女只是兩個靜止的剪影,焦點集中於他們祈禱的姿勢。他們代表那些奉行傳統社會價值觀、勤奮向善的農民,由於傳統農業社會日益式微,他們在世人心目中更顯得無比珍貴。


《拾穗》
◎用著厚重的線條來勾勒人物的輪廓,感覺她們龐大的力感,以及在田野襯托下的輪廓所形成的古典妖線之單純的美感
◎金黃色的麥田、平和的天空、遠方農夫節奏分明的動作。整個背景是一手田園詩,而畫面的前景卻是田園真實的一面
「拾穗」是米勒10年觀察與研究的成果,更是他悲憫農民的人道精神,最淋漓盡至的發揮。畫中呈現三個農村婦女,在收割之後的麥田裡撿拾遺落的麥穗。較年輕的兩位彎著腰朝向麥稈七零八落的灰土地,雙眼緊盯地面,忙著撿拾落穗並隨手扔進兜在腰際的圍裙裡。最年長的婦女微微俯身,手中拿著一把細枝。後方背景裡,畫面右側有騎馬的管理員正在監督收成的進度,成綑成堆的麥綑、大板車和成群的農場工人構成明亮的熱鬧景象,與三個拾穗女的淒涼形成強烈的對比。
許多人都在這三個拾穗女的身上看到了雅典巴特農神殿雕像的影子。亞布(Edmond About)形容她們「足履木鞋,追隨著米開朗基羅和勒敘厄(Le Sueur)的腳步。」三個婦女分別裹著藍、紅、黃三種美麗原色的頭巾,相貌特徵幾乎全被遮蓋了。她們是沒有面孔的無名氏,她們只是拾穗者。


《牧羊女與羊群》,約1863
米勒從1862年開始構思這幅牧羊圖的創作。全畫洋溢寧靜安祥的和諧之美。年輕的牧羊女(可能是米勒的女兒)戴著紅帽,披著短斗篷,低頭打毛線。她領著羊群,站在蕭瑟、陰暗、單調的曠野中,一望無際的草原延伸到遠處天地相會的地平線。
這幅風景畫的準確及其淡淡愁緒令人擊節嘆賞。牧羊女身後的羊群聚攏在一起,將夕陽餘暉反射成波濤起伏的光點。簡單的場景更能反映出畫家爐火純青的功力:完美的構圖、巨細靡遺的細節(如牧羊女腳邊散布的小花),我們再一次看到藍、紅、金黃色組成和諧完美的畫面。
「牧羊女與羊群」其實融合了「拾穗」和「晚鐘」的長處:低頭祈禱、感謝上蒼賜予她工作機會的牧羊女,和其他畫作同樣都包涵著農民單純的心與虔誠的宗教情懷。
牧羊女站在落日餘暉裡,雖然因為逆光,臉部和身體比周圍的景色、羊群都要昏暗一些,但是,米勒流暢沈靜的色彩,把因為生活壓力而不得不微微傴僂的牧羊女身軀,描繪得像是一座矗立在大地上的雕像,讓人們很難不多看幾眼;儘管她的衣衫襤褸,神情也很疲憊,但在米勒眼中,她和其他的農民都是「日復一日勞動,來養育這偉大民族、來締造這美麗國家」的英雄,有一種平凡的詩情畫意。



《紡紗女,奧弗涅的牧羊女》1868-1869
年輕的農家女坐在草地旁的斜坡上,一邊看顧吃草的山羊一邊用紡錘抽羊毛紗。她穿著米灰色粗布袍,肩上披著一條羊毛圍巾,腳上穿著木鞋,頭上戴著奧弗涅(Auvergne)地區傳統的「鐘形」無邊草帽。榛木紡紗桿上插著以布條固定的羊毛束,牧羊女以左手所持的紡錘來絡紗。
這幅畫的草稿來自米勒1866年旅居奧弗涅及亞利耶(Allier)地區時所畫的多幅速寫。當時他陪妻子到以水療著稱的維琪(Vichy)療養,當地的鄉土人情使他大開眼界。
這幅畫的構圖經過精心的研究:「明亮的天空與灰暗的土坡,霧般的雲朵與牧羊女結實的身軀,牧羊女應是不知愁的年紀卻帶著一臉憂愁,形成極為強烈的對比。」女郎的表情的確耐人尋味。也因此,「紡紗女」被視為米勒最重要的作品之一。



《春天》1868-1873
「春天」是一幅純粹的風景畫,是米勒在巴比松的工作室裡完成的。工作室外面有一個花園,依偎在楓丹白露森林的旁邊。森林看來好似一堵綠色的牆,嫩綠的春芽及修長平行的樹幹帶來輕盈的感覺。米勒對大自然觀察入微的米勒,描繪出春季雷雨的烏雲、雨後的彩虹、飽含濕氣的泥土、零星散布的春季花卉、開花的果樹等。
「春天」更承襲了北方風景畫派的傳統,講究無微不至的觀察,還有微小人物,在烏雲密布的天空下,不可駕馭的大自然反映出人類的渺小無助。但這幅畫也受到了新繪畫的影響,追求迅速直接的感覺及印象,對於明亮度的要求也越來越高。

結論
米勒筆下的農民,身穿襤褸的衣衫,肌膚黝黑、形影模糊,
不僅以寫實手法呈現出農民勞動的艱苦,同時也以獨特的美學表現一改過去農民繪畫中的田園牧歌傳統,呈現出另一種更為真實而神聖的宗教情操與永恆生命。
如同胡梭、柯洛(Corot)在風景畫中發現平凡的自然界的詩意一般,米勒也在其農村主題中詮釋出平凡的勞動者的莊嚴美感。

看展心得-----
還是真的需要去看一下真實的畫作!
雖然這些畫!在市面上紙本的複製可以看到非常非常的多!
但是有些東西在紙本上面是看不到的!
例如:為什麼晚禱和拾穗這兩幅畫這麼有名?你知道為什麼嗎?我看了才知道為什麼!
但是我不想告訴你們!想知道的話~妳們可以自己去看!
因為這個秘密是在紙本上面看不到的~
所以我希望大家可以花時間去看看這位大師的真跡!!
還有別的大師!!她們也超厲害的啦!!
大家快去看!!250元值得啦!!

90分-----------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r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